国产99在线观看,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一区,日本一本2017国产,免费观看一片a一级

銳評
要聞
視聽
圖說
熱線
部門
縣域
數字報
看電視
聽廣播

您的位置:首頁>部門 > 文旅 >

聊城仁義胡同上演當代仁義故事

來源:聊城晚報  2025-04-21 11:18:45
A+A-
分享

  張德杰居住在菏澤,徐振嶺居住在聊城,兩地相距僅百余公里,不算遙遠,但發生在兩個家庭間的感人故事,卻跨越了長達30年的時光。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充滿溫情的當代仁義故事,恰恰發生在承載著厚重歷史文化底蘊的聊城仁義胡同。30年來,這份溫情如潺潺溪流,潤澤人心。

  4月15日,張德杰夫婦(中)與徐振嶺的親屬在仁義胡同口合影。

  欠錢600元,銘記30載

  4月15日,在菏澤市鄄城縣閆什鎮經營家居生意的張德杰,和妻子鄭重地捧著一束嬌艷欲滴的牡丹花,來到他時常念叨的“六哥”徐振嶺家中。時過境遷,物是人非,如今徐振嶺與張德杰已陰陽兩隔。走進屋內,張德杰夫婦面向已去世的徐振嶺夫婦遺像,緩緩彎下腰,深深地三鞠躬,每一次俯身都飽含著無盡的敬意與感恩。隨后,張德杰將1萬元錢放到桌上。至此,張德杰夫婦終于了卻了縈繞心頭30年的心愿。“我欠六哥600元,如今還他10000元,就當是他的600元在我這兒存了30年。”張德杰說,六哥的孩子推辭不收,他態度堅決,“不收不行,這是你爸爸借給我的救命錢,必須得收。”

  記者了解到,20世紀80年代后期,張德杰和二哥張德現、三哥張德聚在東昌府區東關小學東鄰從事沙發生意。當時,徐振嶺夫婦與家中老人居住在仁義胡同東側,張德杰常常到徐振嶺夫婦經營的早點攤上購買豆漿。“那時豆漿二分錢一碗,一毛二一壺。”憶往昔,張德杰歷歷在目。隨著時間的推移,張德杰三兄弟與徐振嶺夫婦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其間,張德杰幫徐振嶺夫婦做了一套沙發,徐振嶺夫婦便熱情地邀請張德杰共進晚餐,張德杰一直銘記在心。

  1990年夏天,張德杰做沙發生意賠了錢,急需資金周轉,無奈之下,他開口向徐振嶺借了3000多元。“1990年的3000多元錢,對于一個普通家庭而言,那可是一筆巨款。”張德杰感慨道,“人與人相交,貴在交心。當時六哥信得過我,把錢借給了我。”

  1992年春季,張德杰前往河南濮陽謀求發展。“離開聊城時,我連路費都湊不夠,又是六哥、六嫂慷慨解囊,給了我路費,還幫忙裝車。”張德杰回憶道,直到1995年,他在濮陽的生意有了起色,才有能力還了六哥2000多元,最后仍剩下600元未能還清。

  后來,張德杰曾來過聊城,卻發現徐振嶺夫婦早已從仁義胡同搬走,那時沒有電話等聯系方式,這600元欠款從此成為他不能釋懷的一個心結。此后,張德杰多方詢問徐振嶺夫婦的聯系方式,一直未能如愿。如今,借助新聞媒體的力量,他才得以與徐振嶺夫婦的家人取得聯系,也終于了卻了壓在心頭長達30年的一樁心事。“咱窮的時候,人家拉了咱一把。如今咱有錢了,絕不能忘恩負義,做人不能沒良心!” 張德杰的話擲地有聲。

  真情換真心 綻放仁義光輝

  在聊城的那段時間,徐振嶺夫婦給予張德杰的幫助,遠不止借錢這一件事。1991年11月,張德杰的兒子在聊城閘口西一家醫院出生。“當時我們兩口子年輕,懂得少,六嫂聽說后,拿起小褥子就匆匆趕到醫院幫忙。孩子出生后,六嫂還幫我媳婦調養身體。孩子剛出生時,情況不太好,六嫂急忙買來暖水袋,又悉心照料,不然我兒子可能無法活到現在。從醫院回來后,由于多種原因,需要換住處,關鍵時刻,又是六嫂幫忙聯系了仁義胡同里一家企業辦公樓上的閑置房子,讓我們一家有了棲身之所。后來,孩子過‘12天’擺酒席,也是六哥、六嫂忙前忙后地幫忙張羅。在六哥、六嫂的帶動下,鄰居們紛紛送來雞蛋道賀。1992年春節,六哥、六嫂還熱情邀請我們一家到他們家吃年夜飯。” 張德杰談及這些過往,情緒激動,眼中閃著淚光。

  “得知六哥、六嫂患病去世的消息時,我簡直不敢相信,他們那么善良,以前身體那么硬朗,怎么30年沒見,說沒就沒了呢?” 張德杰哽咽著說。

  見面后,徐振嶺的親屬與張德杰夫婦一同前往傅斯年陳列館東側的仁義胡同故地重游。他們漫步在胡同中,追尋著曾經的足跡,感受著歲月的變遷,并拍照留念。離別時,徐振嶺的五哥徐振明特意送給張德杰一盆君子蘭,以褒獎他誠信待人的君子之風。

  “故事始于30年前的仁義胡同,30年后,受助人又因歸還恩人的600元欠款,與恩人的親屬再度相聚于此,這不是巧合,而是仁義胡同‘讓他三尺又何妨’的現代縮影,詮釋出‘仁義’二字的精神內核!”傅斯年陳列館館長楊虹感嘆道。4月12日,傅斯年陳列館發起向社會征集“仁義胡同”宣傳金點子的活動后,引發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4月16日,一位從小在聊城古城區長大的美籍華人特意發來金點子,建議發起“尋找身邊的‘仁義瞬間’”征集活動等,發生在張德杰、徐振嶺身上的故事就是身邊的仁義之舉。有了眾多市民的關注與支持,相信仁義胡同傳承幾百年的仁義精神必將綻放出更為耀眼奪目的時代光彩。

  文/記者 陳金路 圖/受訪者供圖

編輯:梁營營
審核:劉 飛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