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如高原之河,無聲而迅疾地流淌,一年的援青支教生涯即將畫上句號。回首這一年在青海的點點滴滴,心中滿是感慨與不舍。這一年,是挑戰與成長交織的一年,是奉獻與收獲并存的一年,更是我教育生涯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一、初到高原,挑戰中堅守初心
初到青海,高原反應如同一頭猛獸,給了我一個下馬威。頭痛嚴重、呼吸困難、失眠等癥狀如影隨形,每一步行走都要放慢腳步。然而,當我走進那所即將任教的學校,看到孩子們那一雙雙充滿渴望的眼睛,所有的不適都瞬間消散。我深知,自己肩負著為這片土地帶來知識和希望的使命,這份責任讓我迅速調整狀態,克服身體的不適,全身心投入到教學工作中。
學校的教學條件和學生的學情與我想象中有一定差距,教學資源相對匱乏,學生們的知識儲備也參差不齊。但我告訴自己,不能被這些困難打倒。我開始深入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制訂個性化的教學計劃。為了讓課堂更加生動有趣,我利用有限的教學資源,精心設計每一個教學環節,引入多媒體教學手段,盡可能地拓寬學生們的視野。在這個過程中,我也遇到了許多難題。比如,如何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講解復雜的知識點,如何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但我從未想過放棄,通過不斷向當地老師請教、與同事交流探討,我逐漸找到了適合這里學生的教學方法。每一次看到學生們在課堂上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每一次看到他們在作業中的點滴進步,我都感到無比欣慰,也更加堅定了自己當初的選擇。
二、教育路上,用愛澆灌希望之花
在援青的教學工作中,我始終堅信,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愛的傳遞。我努力用愛去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用耐心去傾聽他們的心聲。我所教的班上有個叫多杰扎西的男同學,性格內向,學習成績一直很好。但是有一段時間,我注意到他總是一個人默默地坐在角落里,很少主動與同學交流,學習積極性也明顯降低。我主動找他談心,了解他的生活和學習情況。原來,他的家庭經濟比較困難,從小跟著爺爺奶奶生活,內心充滿了郁悶和孤獨。從那以后,我格外關注他,經常在課堂上提問他一些有難度的問題,鼓勵他積極給其他學生講解。當他講到精彩之處,我和同學們給予他熱烈的掌聲,讓他感覺到了自己存在的價值以及集體的溫暖。課余時間,我還會找他聊天,相互交流彼此的風俗和文化,并且利用周末休息時間,去他家家訪了解他家的具體情況。一系列的暖心行動逐漸打開了他的心扉。慢慢地,他變得開朗起來,學習成績也有了明顯地提高。看到他的變化,我深刻體會到了愛的力量,也更加明白了作為一名教師的責任和使命。在援青一年里,我與很多學生都成了很好的朋友。他們非常高興與我分享他們的快樂與煩惱,也非常愿意傾聽我給他們講述我與學生以前的故事。
三、文化交流:搭建民族融合橋梁
青海是一個多民族居住的地方,剛察縣民族初級中學藏族學生居多。我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民族文化活動,深刻感受到藏族語言的魅力和藏族舞蹈的美妙。家訪過程中我深入了解了藏族的歷史傳統和風俗習慣,第一次嘗到了酥油奶茶的香醇,還有藏族人民的糌粑、牛羊肉等這些藏族人民的美食,真的是令我回味無窮。我也有幸參觀了西海鎮的原子城遺址,深深地被老一輩科學家身上那種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舍小家為大家的“兩彈一星”精神所感動。我發現,青海的民族文化豐富多彩、獨具特色,這些文化元素對于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和人文精神具有重要意義。 通過這些文化交流活動,我不僅豐富了自己的文化視野,也促進了不同文化之間的傳承與融合。我深刻認識到,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的過程,更是傳承文化、培養精神的過程。通過這些文化交流活動,我與學生們的關系更加親密,也增進了各民族之間的了解和友誼。
四、離別之際:感恩過往展望未來
即將離開這片高原土地,心中滿是不舍。不舍這里的學生,他們那純真的笑容和求知的眼神將永遠銘刻在我心中;不舍這里的同事,他們那無私地幫助和真誠的友誼讓我感受到了家的溫暖;不舍這片美麗的土地,那壯麗的高山、廣袤的草原和清澈的湖泊,都留在了我美好的記憶之中。
回顧這一年的援青工作,我收獲頗豐。我不僅提升了自己的教學能力和綜合素質,更收獲了一份寶貴的人生經歷和精神財富。我學會了如何在困難面前堅守初心,如何用愛去關懷每一個學生,如何在團隊協作中發揮自己的力量。同時,我也深知自己的工作還有許多不足之處。在教學方法的創新上還有待提高,在對學生的個性化教育上還需要進一步探索。但我相信,這些不足將成為我未來前進的動力。展望未來,我將把在青海學到的寶貴經驗和精神帶回我的家鄉,運用到今后的教學工作中。并且會繼續關注青海的教育發展,盡自己所能為這片土地貢獻一份力量。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夠關注青海的教育事業,加入到援青的隊伍中來,讓更多的孩子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
援青一年,情系一生。這段經歷將成為我人生中最珍貴的回憶,激勵著我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斷前行,為實現教育公平和民族團結的夢想而努力奮斗。
2025-06-23 17:02:43
2025-06-23 17:00:43
2025-06-23 16:57:37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