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99在线观看,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一区,日本一本2017国产,免费观看一片a一级

銳評
要聞
視聽
圖說
熱線
部門
縣域
數字報
看電視
聽廣播

您的位置:首頁>部門 > 教育 >

以愛育夢,賦能高原

來源:聊城新聞網  2025-06-23 16:57:37
A+A-
分享

  2024年8月,我踏上青海省海北州剛察縣沙柳河鎮寄宿制民族小學的土地,開啟為期一年的援青支教生涯。從盛夏到芒種,四季流轉間,我在這片高原熱土上耕耘、成長,用愛與責任書寫教育的故事。回望這段難忘的歷程感慨萬千。

  一、鑄魂育人,厚植思想根基

  初到校園,恰逢第40個教師節系列活動,鮮艷的紅色背景與滿墻祝福,讓我深刻體悟“援青支教”的分量——這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鑄魂育人的使命。

  支教期間,我堅持以政治思想為引領,積極參與學校黨史學習教育教育、教育方針研討等活動,將“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融入日常。當孩子們用藏漢雙語合唱《我和我的祖國》,眼神中閃爍的熱愛,讓我明白:思想教育的種子,已悄然扎根。

  二、教研深耕,共探教學新途

  高原教學有其獨特性,藏族學生對直觀性、故事化的內容接受興趣更高。為了探索更適合的教學路徑,我主動融入學校數學教研組,向經驗豐富的藏漢教師請教。他們傾囊相授分享了“用生活實例講抽象概念”的訣竅,而我也將“小組合作學習”“項目式教學”等創新理念引入教研討論,雙向交流中,我們碰撞出生命火花。

  經驗互鑒:藏族教師索南分享“用牛羊計數講加減法”的訣竅,我引入“項目式學習”理念,共同開發《高原牧區數學案例集》,收錄“經幡排列中的數列”“牧場圍欄的幾何設計”等28個本土化課例。

  成長共進:教研組定期開展“同課異構”,我執教“數學文化節”,將藏式彩繪與算術展板結合,讓數學課堂綻放文化魅力。

  針對“數學思維培養”難題,我們共同設計“草原上的數學”系列課例:用“牛羊計數”講解加法運算,借“帳篷搭建”探究圖形規律。教研活動不再是單向輸出,而是成為藏漢教師攜手破題的陣地,讓先進理念與本土經驗深度融合。

  三、課堂創新,點亮求知目光

  課堂是教育的主陣地。我始終思考:如何讓數學課堂既“接地”又“啟智”?

  在“長方形面積”教學中,我摒棄純公式推導,而是讓學生用彩紙拼擺、測量,從“數格子”到“找規律”,一步步觸摸知識本質。為激發興趣,我引入“數學闖關賽”:把口算題設計成“草原賽馬”游戲,將應用題轉化為“牧區購物”情境。當孩子們在課堂上踴躍舉手,眼神里的光亮,印證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學生對于“行程問題”的數量關系很難理解,于是我以“牧民騎馬往返牧場”為情境,讓學生用秒表測量課間跑操速度,換算“馬的奔跑速度”,讓抽象題意變得可感可知。班里學生發展不均衡,為了讓每個學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教學中我實施分層教學,讓每個孩子都發光。對基礎薄弱的學生,通過“小步驟、多鼓勵”降低畏難情緒,用石子、羊毛繩輔助理解加減運算,比如幫基礎薄弱的卓瑪用“毛線數位法”攻克進位難題;對學有余力的孩子,布置“設計牧民定居點平面圖”“帳篷搭建成本計算”等實踐任務,激發他們的探究欲;拓展層:開展“青海湖候鳥遷徙路線測量”,將數學與自然觀察結合。這樣課堂不再是“一刀切”,而是成為每個孩子都能舒展成長的舞臺。單元測評中,班級數學平均分、及格率都有顯著提升。

  四、課后幫扶,守護成長微光

  課后通過個性化輔導,破解“語言-思維”雙重障礙。針對牧區孩子的藏漢雙語轉換困難,我設計“錯題生活化轉化”把“甲比乙多3個”轉化為“卓瑪比才讓多3塊奶疙瘩”,讓抽象題意變得直觀。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我逐題指導,從乘法口訣到應用題思路,并用“成長存折”記錄進步:“多杰主動講解雞兔同籠”“央金幾何繪圖獲班級最美獎”——這些帶著藏文批注的文字,成為孩子重拾自信的密碼。

  許多孩子因環境差異產生自卑,我發起“數學故事分享會”,讓學生講述“阿爸算羊群”“阿媽分酥油”的生活數學,發現“原來數學就在身邊”。當平時沉默的土旦在“數學闖關賽”中算出“牧場圍欄成本”,他眼中的光亮,比高原星空更璀璨。寄宿制學校的課后時間,是輔導與陪伴的黃金窗口。每天放學后,我都會留在教室,從“乘法口訣背記”到“應用題思路梳理”,逐題答疑。

  為拓寬視野,我牽頭成立“數學興趣小組”,帶孩子們用樹葉拼幾何圖形、用石子玩“數獨游戲”。當牧區孩子第一次說出“數學真有趣”時,我深知:課后幫扶,扶的不僅是知識,更是勇氣與熱愛。

  結語:此去山高水遠,此心永系高原

  一年援青,是學生們從“怕數學”到“追著問”的蛻變,是藏漢教師從“交流”到“交融”的成長,更是我對“教育本質”的深刻領悟——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

  高原的陽光曬黑了皮膚,卻照亮了教育初心;牧民的酥油茶暖了胃,更焐熱了育人使命。此去經年,我將帶著草原賦予的堅韌,在教育路上繼續前行,讓這片土地的故事,成為永遠的精神坐標。(剛察縣沙柳河鎮寄宿制民族小學 李清華)

編輯:李明
審核:劉 飛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