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鞠圣嬌
“孩子平常很會自己玩,很好帶。我一個人帶她,不妨礙做家務,還能抽空看書。上了幼兒園,她還是喜歡自己玩。老師提醒我們,孩子不合群、不會正常交流,所以我們才帶她到醫院就診,沒想到她患上了孤獨癥。”4月25日,小菲(化名)的媽媽說起小菲平時的異常表現,既后悔又慶幸。后悔的是自己沒有早點兒發現孩子太安靜的行為是異常的,慶幸的是孩子年齡還小,還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干預。
小黃(化名)就沒有那么幸運了,他是在上小學后被老師發現異常的。他不聽老師的指令,當其他同學聽老師講課時,他總是在教室里跑來跑去,檢查后確診為孤獨癥。
“為什么我的孩子看上去沒問題,卻確診了孤獨癥?”“孩子長大了會不會好一些?”“孩子干預多長時間能夠正常?”聊城市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科醫師齊云紅多年從事兒保科工作,幾乎每個孤獨癥患兒的家長都問過她這些問題。有的家長很焦慮,采取措施后,恨不得孩子能立刻變好;有的家長不當回事,總覺得孩子長大后就會好了;有的家長四處求醫,卻未進行正規康復干預,白白錯過了0—6歲兒童神經發育的關鍵時期。
齊云紅介紹,每名孤獨癥患兒的表現不盡相同,進行康復干預的目的是幫助其建立規則意識、社會意識,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有的孩子癥狀較輕,在進行短暫干預后,能夠正常上學、生活,但無法正常處理社交問題;有的孩子癥狀較重,進行長期干預后,仍需家長長期陪伴生活。齊云紅曾接診過一名患兒,該患兒在干預后進入普通小學就讀,還擔任了小組長,能夠幫老師收發作業,但其不太會處理同學間的矛盾,所以媽媽選擇陪讀。
如何能及早發現孩子存在孤獨癥傾向呢?齊云紅提醒,家長可注意孩子是否存在不看、不應、不指、不語、不當這“五不”。“不看”是指缺乏目光對視,尤其是跟陌生人的眼神交流少或缺乏;“不應”是指對呼喚其名字沒有反應,或者大多數沒有反應,但是聽力檢測是正常的;“不指”是指不能正確地指物,缺乏動作或手勢語言;“不語”是指不會說話或者是缺乏交流性語言,更多的是自言自語或刻板重復語言;“不當”是指興趣狹窄,重復刻板的行為,比如反復轉圈、甩手、踮腳尖走路等。在生活中,有的孤獨癥患兒喜歡把玩具按照特定的順序擺放,一旦打亂,就會感到不安甚至哭鬧;有的患兒想要某樣東西時,拉著大人的手去取,而不是用語言表達需求;還有的患兒只會簡單地重復他人說話,無法理解其中真正的含義,也不能主動發起問題。“有的孤獨癥患兒早在1歲前就出現了相關征兆,如不能回應照護者的眼神,和照護者沒有親密感等,就像小菲,喜歡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像正常同齡兒童一樣需要媽媽的陪伴。”齊云紅說。她建議,如果孩子存在以上“五不”行為的一條或者多條,應及時到醫院就診評估。
2025-04-29 09:43:45
2025-04-29 09:43:21
2025-04-29 09:11:04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