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成功創建國家一級館以來,聊城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以“傳承運河文脈,弘揚時代精神”為宗旨,通過形式多樣的社會教育活動,為運河文化傳播注入新活力。2024年,該館共舉辦線下社教活動181場,覆蓋社區巡展24次,開展主題社教進校園3次、進社區24次,組織學生研學講解68場,惠及群眾超6萬人次,成為推動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力量。
深耕館藏資源,打造“博文知物”文化品牌
依托豐富的館藏資源,博物館推出“聊來運轉——博文知物”系列活動,以青少年為核心受眾,將歷史知識與傳統技藝相結合。活動中,青銅器文化體驗、漢畫像石拓印、抗美援朝紅色教育等主題課程深受歡迎。例如,“千年回響·編鐘”課程通過講解古代樂器歷史,帶領青少年感受禮樂文明的魅力;非遺拓印實踐則讓參與者親手體驗傳統技藝的匠心。此外,博物館還結合教師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開展手工花束制作、文化體驗等活動,深化感恩教育與文化傳承。
聯動社區與校園,拓展文化輻射力
博物館積極推動文化“走出去”,全年累計開展進社區活動48次,將拓印技藝、瓦當文化等帶入居民生活。在古樓街道的拓片體驗活動中,居民通過“濕紙—上墨—拓印”的實踐流程,近距離感受傳統藝術之美。同時,與聊城大學、山東理工大學等高校合作,通過研學實踐、生態保護宣講、問卷調查等形式,增強公眾對運河生態及歷史價值的認知。
創新研學模式,深化文化體驗
以“我眼中的大運河”為主題,博物館策劃了68場學生研學活動及4場暑期外出研學,組織學生走訪東平戴村壩、臨清舍利寶塔、運河鈔關等遺址,結合數字互動技術,再現千年運河商貿盛景。此外,“小小志愿者”培訓項目吸引了80余名青少年參與,通過服務咨詢、展廳講解等實踐,累計服務時長超2000小時,成為博物館的“紅色名片”,培養了青少年的文化責任感。
聊城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通過多元化的社教活動,不僅讓運河文化“活”起來,更推動了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未來,該館將繼續深耕文化資源,為公眾提供更優質的文化體驗,助力運河文脈永續傳承。(賈新偉 王慶友)
2025-03-31 14:04:57
2025-03-31 10:56:37
2025-03-31 10:53:06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