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白文斌
本報通訊員 陳楠
4月21日,在陽谷縣高廟王鎮柴莊村的麥椒套種基地里,抽穗的小麥隨風搖曳,為壟間嫩綠的辣椒幼苗支起一片“涼棚”。這種“麥椒雙收、一田兩季”的生態套種模式,既破解了傳統連作障礙,又借助全程機械化技術,推動農業向高效集約化轉型。去年,該基地創下小麥畝產1000斤、干辣椒超800斤的高產紀錄;今年,隨著機械化作業全面推廣,辣椒單產有望再提升20%,為農民增收和糧食安全注入新動能。
小麥辣椒互補共生
柴莊村的麥椒套種模式巧妙利用兩種作物的生長周期差異,實現資源高效利用。小麥抽穗期正值辣椒幼苗移栽后的脆弱階段,小麥植株形成的天然“遮陰棚”能有效減少強光直射和土壤水分蒸發,為辣椒苗提供適宜的生長環境。同時,小麥與辣椒輪作打破了單一作物連作導致的土壤病原菌積累,顯著減輕辣椒重茬病害,形成“以糧護椒、以椒養地”的生態循環。
“過去種辣椒怕重茬,產量總上不去。現在套種小麥后,病害少了,土壤也更有活力。”當地農戶方德生感慨道。2024年,該基地小麥畝產達1000斤,與全國平均畝產持平;干辣椒產量則突破800斤,遠超傳統單作辣椒畝產300—500斤的水平,土地綜合效益大幅提升。
機械化助力降本增效
今年,陽谷縣進一步推廣辣椒全程機械化作業,以科技手段破解傳統種植中的人工成本高、保苗率低等難題。陽谷先運辣椒專業合作社率先引入“種子丸粒化”技術,用營養物質包裹辣椒種子,使其大小均勻、抗逆性增強,適宜機械化精量播種。
“采用丸粒化種子與新型農機配套作業,可一次性完成播種、施肥、覆膜等工序,使保苗率提升20%,人工成本降低60%,辣椒畝產再增20%以上。”合作社理事長方先運算起了經濟賬。記者在田間看到,覆膜機一次性完成起壟、鋪膜和壓土,地膜下精準播下的辣椒種子與肥力帶僅隔5厘米,既保水保溫又抑制雜草,機械化作業讓種植效率和精度成倍提升。
打造糧經協作樣板田
麥椒套種模式不僅讓“一田兩用”成為現實,更在穩糧基礎上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按當前市場價估算,每畝地小麥收入約1300元,干辣椒產值逾6000元,綜合收益是傳統單季作物的3倍以上。此外,機械化推廣大幅降低勞動強度,緩解了農村勞動力短缺問題,吸引更多年輕人返鄉務農。
目前,該模式已納入全縣農業現代化推廣計劃,未來將通過合作社示范、技術培訓和政策扶持,輻射帶動周邊鄉鎮,打造黃河流域糧經作物協同發展的樣板田。“我們既要端穩糧食飯碗,也要鼓起農民腰包,讓生態農業真正成為鄉村振興的‘綠色引擎’。”高廟王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周世凱說。
陽谷麥椒套種模式通過作物協同和機械化創新,為集約利用耕地資源、保障糧食安全提供了可行路徑。眼下,小麥、辣椒的茁壯成長,讓這片土地實現了科技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譜寫著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2025-04-24 10:18:25
2025-04-24 10:16:02
2025-04-24 10:13:53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