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劉亞杰
3月10日清晨,在陽谷縣高廟王鎮鴻運牧業的養殖大棚內,37歲的薛景霞俯身檢查羊舍的溫濕度計,一雙淺灰色的運動鞋上沾滿了配料的麩皮。
“咩咩……”見到薛景霞走來,上百只黑頭羊發出此起彼伏的叫聲。這個畢業于北京郵電大學的高材生已經成為它們最親近的人。
薛景霞是位80后,也是一位“新農人”,從重點大學畢業后,他毅然放棄令人向往的白領工作,滿懷對家鄉的熱愛,返鄉創業。這一干就是十年……
2013年冬天,面對在北京科技公司擔任“白領”的機會,薛景霞幾乎沒有猶豫地擺了擺手,踏上了回家的列車。然而,初回家鄉,薛景霞的目標并不明確。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與一位放羊老人攀談時得知,養羊不僅可以實現自給自足,還能有不錯的利潤,讓薛景霞萌生了養羊的念頭。
說干就干,于是他通過銀行貸款、親友資助等方式籌款100多萬元,2014年初建了第一個養殖場,三個月后,他帶著1137只吉林白城羊回到故鄉,潔白的白襯衫袖口上,沾上了第一把草料。
養羊,看起來簡單,真干起來卻大大顛覆了這位剛從名校走出來的大學生的認知。由于欠缺科學的養殖管理知識,原計劃3個月出欄的羊,養了7個月才勉強達到出欄標準,一下子就虧損了40多萬元。遭受創業失敗的薛景霞經過深思熟慮后找到了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總結了包括管理、營養、免疫、技術等4方面原因,逐步探索出一條符合自身實際情況的科學化養殖道路。
“那些天我直接帶著被子在試驗羊場住了下來,每天早上五點鐘起床和試驗羊場的工人們一起喂羊、打掃羊舍、配料、防疫,每天晚上睡覺前都把白天所學知識整理出來,再用隨身攜帶的筆記本記下來慢慢琢磨。”就這樣,半年后,薛景霞重振旗鼓,再次引進200只雜交母羊,將在省農科院學習到的知識全部用到養殖過程中,通過合理化分群、精細化管理、科學防疫、營養飼料配比,他的養殖場慢慢有了起色。
經過多年的努力奮斗,薛景霞幾乎把自己的青春全部獻給了“羊棚”,隨著羔羊成活率的不斷提高,養殖數量逐漸增大,養殖場已經從200只羊的小場發展到現在年出欄5000余只的大型養殖場,年銷售額達到1000余萬元。與此同時,薛景霞的養殖基地也相繼被評為國家級標準化示范場和聊城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省農科院共同培育的“魯西黑頭羊”在2018年通過了國家畜禽資源委員會的審定,成為我國北方農區第一個國審肉羊新品種,成功改變了山東乃至整個北方農區肉用綿羊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
近年來,薛景霞還主動擔起農技推廣指導員的責任,通過配種前指導、斷乳期加強管理、育肥期科學管理的“三步曲”管理方法,帶領周邊農戶基本實現科學養殖,養殖戶收入節節攀升。“現在我們黑頭羊的價格是普通綿羊的兩倍,每只母羊可以為農戶帶來3000-4000元的利潤。”薛景霞創立了“送羊還羔”模式,讓200余戶家庭年均增收3.2萬元。
2025-03-17 17:29:30
2025-03-17 17:28:57
2025-03-17 17:27:49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