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99在线观看,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一区,日本一本2017国产,免费观看一片a一级

銳評
要聞
視聽
圖說
熱線
部門
縣域
數字報
看電視
聽廣播

您的位置:首頁>要聞 > 時事 >

鑒往知來,跟著總書記學歷史 | 閃耀在三星堆的文明之光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2023-07-27 08:30:21
A+A-
分享

  成都平原,鴨子河畔,當青銅時代的風吹過這片滄桑的土地,“三星伴月”熠熠生輝,留下獨具一格的文明印記。

  這里曾流傳著“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的古老傳說,金烏棲息于通天神樹,在叩問蒼穹間飛渡千年時光。

  26日下午,正在四川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三星堆博物館,了解歷史文化遺址發掘研究、文物保護修復等情況。跟隨總書記的腳步,我們一起敲響古蜀之門,拂去歲月塵埃,通過重現于世的吉光片羽,感悟燦爛文明曾經的模樣。

四川考察1.jpg?x-oss-process=style/w10

  探尋文明之源

  從1929年村民燕道誠偶然發現的那坑玉石器,到上世紀30年代美籍教授葛維漢寫下的《漢州(廣漢)發掘簡報》,再到新中國成立后馮漢驥教授推測的這一帶“很可能就是古代蜀國的一個中心都邑”,直至1986年兩個祭祀坑的“一醒驚天下”……三星堆遺址的發現,使真偽莫辨的古蜀史成為了信史,重構了中國青銅時代的文明版圖,把四川地區的文明史向前推進了2000多年。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如果說三星堆遺址再現了古蜀國的祭祀場景,那么古禮體系作為中華民族凝聚力的組成要素,則在崇禮尚義的進程中豐富了中華文明的內涵。不論是安陽殷墟的甲骨文,還是刻有“宅茲中國”的西周何尊,不論是牛河梁遺址的“廟壇玉佩,祭祀神話”,還是良渚遺址的“儀式道具,儺禮崇拜”……向歷史更深處追溯,華夏文明之源燦若滿天星斗。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知所從來,方明所去。2022年5月,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對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作出重要闡述。今年6月,在中國歷史研究院考察時,總書記強調要實施好“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考古中國”等重大項目,做好中華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闡釋。

  “我相信,我們的文明史更悠久。傳到現在,要繼續往下傳。”泱泱中華,萬古江河,總書記的目光所及,是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四川考察2.jpg?x-oss-process=style/w10

  見證文化之交

  有人說,一部三星堆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古蜀文化的交流史。

  一方面,三星堆抽象的青銅造像、神秘的符號圖案,體現著古蜀文化鮮明的地域特色,成為中華文化多樣性、豐富性的生動寫照。另一方面,歷史留下的草蛇灰線伏脈千里,揭示著三星堆與中原及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文化對話”。三星堆出土的帶翅青銅龍,既有獨特的風格,也與華夏龍的形態頗為相似,反映了古蜀先民對“龍的傳人”的文化認同,印證了古蜀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彰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九州共貫、多元一體的大一統傳統”。

  放眼更宏闊的世界歷史坐標,三星堆作為北緯30度的“東方傳奇”,也為世界讀懂中國打開了一扇瑰麗窗口。三星堆文物自1993年首次“走出國門”亮相瑞士洛桑奧林匹克博物館以來,不斷擴大海外“朋友圈”,引來全球各地對中華文化的一次又一次關注。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今天,我們要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懷,更加廣泛地開展同各國的文化交流”。世界向東看,看到了中華文化兼容并蓄的開闊氣度、中華民族博采眾長的文化自信,更看到了一個大國領袖胸懷天下的大視野、大格局、大情懷。

四川考察3.jpg?x-oss-process=style/w10

  守護文物之光

  “躺了千年,盼望與你相見;看了千遍,守望古蜀桑田。”可以說,三星堆遺址每一次驚艷世人的“蘇醒”,都關乎文物與考古人的“雙向奔赴”。

  上個世紀的勘探挖掘掀開冰山一角,讓三星堆成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近年來,三星堆考古再“上新”,6座坑出土編號文物上萬件,讓“三星堆考古最新發現與解讀”躋身“2021年度中國歷史學十大研究熱點”。

  守正創新,方能古韻新生。從科技感十足的“考古方艙”到AI輔助文物修復完成模擬拼接,三星堆遺址的多學科研究與保護成為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考古學的生動實例。近年來,三星堆博物館持續發力文化數字化,從古代到當代,從地下到“云端”,科技賦能歷史文物以“賽博永生”,在古今對話中尋找“何以中國”的時代答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認識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感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離不開考古學。

  考古,是連接古文明與新時代的橋梁,透過歷史一隅,我們得以窺見漫長歲月里,符號如何演化為文字,部落如何壯大為國家,我們的祖先如何“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傳承中華文脈,守護文物之光,我們能照見多遠的過去,就能預見多遠的未來。

  策劃:杜尚澤

  撰文:鄺西曦

  編輯:韓文鋆

  校檢:吳玥

  圖片來源:新華社

  攝影:鞠鵬、謝環馳、李濤

  視覺:賴向東、李琰

編輯:馬曉紅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