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上午,聊城市德馨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組織的26名志愿者帶著滿滿心意,走進聊城開發區中心敬老院,為老人們包了一頓飽含溫情的水餃。
志愿者在包水餃
這并非一次偶然的善舉,而是聊城志愿者們十年如一日公益行動的縮影。10年間,他們累計投入1.2萬小時公益時長,為福利院的老人和孩子包了約70萬個愛心水餃,用實實在在的行動溫暖著“一老一小”群體。
食材里的暖心賬本:
精打細算守護“舌尖溫度”
當日上午8時15分,一輛滿載食材的小貨車開到聊城開發區中心敬老院食堂門口,身穿紅馬甲的志愿者動作嫻熟地開始卸貨。
“白菜150斤、五花肉9斤、后腿肉15斤、水餃皮110斤、粉條5斤、香油400毫升、花生油1.8升、十三香3包、味達美2瓶、蔥3斤、姜2.2斤……”聊城市德馨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理事長、項目“大管家”鄧學詩對照著采購清單仔細清點食材。
“食材都是當天采購,保證新鮮。今天這批食材花費了932.3元,能包4000多個水餃。”鄧學詩介紹,“我們最初測算過,平均每人每頓水餃成本約7元,所以這個公益項目就叫‘7元愛心水餃’。”
項目成本不僅包括購買食材的費用,還包括交通、設備等投入。起初手工切菜、擠水,效率低,現在購置了碎菜機和擠水設備,點滴改進都是為了把每一分錢花在刀刃上,讓這一公益活動更持久。
廚房里的協作交響:
愛心水餃這樣包起來
食材剛搬進廚房,志愿者便陸續就位。大家默契地找到自己的“工位”:剝蔥、燙粉條、剁粉條、切白菜、調肉餡兒……動作嫻熟,秩序井然。
志愿者在包水餃
聊城市德馨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聚集了聊城義工聯3000多名志愿者及聊城環保志愿者協會300余名會員。每次活動前,組織者在內部群發布招募信息,大家自愿報名。
準備工作就緒,志愿者四人一桌開始包水餃,敬老院的老人也興致勃勃地加入其中。不到11時,4800多個形態各異卻飽含愛心的水餃整齊排列在托盤中,靜待下鍋。
老人們在吃水餃
11時20分,開飯鈴聲響起。老人們笑容滿面地走進餐廳,坐到自己的座位上,熱情地與志愿者打招呼。接過盛滿熱氣騰騰餃子的碗,有的老人聞了聞便連聲贊嘆:“香!真香!”咬開薄皮,肉汁四溢,香氣彌漫開來,笑容綻放在每位老人臉上。
十年堅守的能量密碼:
眾人拾柴點亮公益星火
“7元愛心水餃”項目的前身,是聊城義工聯2015年底發起的“牽手夕陽紅 溫暖老人心”活動。2017年,在聊城市德馨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的指導下,活動成功轉型為更具持續性的“7元愛心水餃”項目。
“起步階段,參與活動的志愿者每人每次捐助20元,每月在聊城6家福利院輪轉開展一次活動,當期若有結余便自動滾入下期資金池。”鄧學詩回憶道,后來,項目的影響力不斷擴大,社會價值獲得廣泛認可,接連榮獲省、市多個志愿服務獎項。項目還在騰訊公益“99公益日”平臺成功籌款,帶動了聊城各縣(市、區)多家公益組織共同參與。
“2024年12月,項目在聊城第九屆公益創投活動中脫穎而出,獲得聊城市社會組織服務中心6.3萬元項目資助款。”鄧學詩欣喜地表示,“這筆寶貴的資助款讓我們得以將活動頻次從每月一次增加至每周一次,服務范圍也穩定覆蓋東昌府區愛心福利院、聊城市兒童福利院、聊城開發區中心敬老院、高新區許營中心敬老院這4家機構。”
一個公益項目何以走過十年歷程,并能持續煥發生機、惠及眾多群眾?鄧學詩將原因歸結為兩點:志愿者們如磐的初心、時代發展孕育的公益沃土。
社會的持續繁榮與進步,帶來了物質的富裕、精神的富足,越來越多的人擁有了回饋社會的能力和意愿。在此背景下,2007年,聊城義工聯成立,隨后開展了多項有影響力的公益活動。
2015年11月,聊城義工聯深入城區6家公立福利院調研時發現,老人和孩子們的基本生活雖能保障,但更渴望親情陪伴與心理慰藉。這一調研結果催生了“牽手夕陽紅 溫暖老人心”活動,兩年后,活動又成功轉型為“7元愛心水餃”項目。
“項目的活力與可復制性,得益于社會各界源源不斷的支持。多元化的資金來源和持續的社會關注,為這份十年的堅守提供了堅實后盾。”鄧學詩說,是時代的沃土,滋養了這份持久的愛心。
文/圖 記者 孫克鋒
2025-06-18 14:30:17
2025-06-18 11:15:02
2025-06-18 11:12:13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